财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理财“饭圈化”?投资要过专业门槛

95后“老基督徒”,这是陈铭(化名)最知名的标签。因为他上大学的时候炒股票,买基金,赚了很多钱。朋友称他为“股神”,很多人跟着他买。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主动炒股、买基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开始钻研期货和虚拟货币投资。

主动理财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习惯之一,尤其是1995年和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 根据余额宝公布的数据,截至6月30日,通过余额宝存钱的金额1995年以后的基金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而其他群体的价值为4.6%。

融360发布的《投资者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一线城市50%以上的年轻人在18-20岁进入资本市场是为了理财。其中,超过20%的受访者愿意花掉自己收入的50%。 % 用于金融投资,超过6%的受访者愿意将收入的70%投资于股票和基金;超过80%的受访者购买过基金,超过30%的受访者投机过股票,超过20%的受访团体购买保险,购买黄金、债券等的团体比例均超过20%。

然而,与此同时,理财中的“稻谷荒”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些95后“新基金会”开始追求一些基金经理。年初,易方达、张坤、中欧格兰等基金经理出圈后,不少年轻人以追星的方式追赶这些基金经理,粉丝甚至成立了互助群。

白白长期以来一直在跟踪和研究Z世代的投资理财理念。他发现,1995年出生的年轻一代更愿意相信专家和KOL(关键意见领袖)的意见,甚至更愿意相信理财“循环化”现象。 “这一代人更喜欢跟风听所谓专业人士的意见做决策,感性投资,缺乏专业系统的思维方式。”

“他们之前已经‘上场’了,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白白建议95后散户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做好收益预期管理,着眼长远。投资和财务管理。简而言之,你需要提高你的金融素养。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全国金融商业教育白皮书》指出,我国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缺乏长期的金融教育意识。面对层出不穷的理财产品和互联网投资渠道,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与投资技能严重“错位”,投资者理财和商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的匹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显着改善。

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调查发现,投资者偏好“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趋势”、“各类投资风险知识”、“学习个人理财规划知识”等投资者.教育内容,也是金融机构在投资者教育中提供的最重要的内容是“证券期货基础知识的普及”、“新产品新政策的介绍”、“证券违法活动的识别与防范”。

冯锐认为,很多刚进入理财市场的95后投资者“追涨杀跌”,其本质源于对投资标的缺乏了解,也严重缺乏的耐心,总是想着短期的财富,无法帮助市场的诱惑采取一种“赌博”心理。其实投资是有一定的专业门槛的。当代青年要成为合格的投资者,需要正视和接受投资者教育。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力曾撰文指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心应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他建议通过资产管理人、顾问、评级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等机构获取专业知识和建议,降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有效地配置资产,从而获得长期可持续的收益;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开发与通胀挂钩的金融产品,适当增加一些抗通胀资产,让有投资能力的投资者有更多选择。 “在配置资产时,切不可抱有‘买底’心态和盲目自信,对自己的资产要有理性的判断,不要过度增加杠杆。”

陈明也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95后买基金股票的吐槽,甚至称他们为“韭菜女王”,但他并没有当真:“谁从来没有做过从经验中学习?”在他看来,很多建议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才能理解。 (记者王林)

更多信息或合作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