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麻辣财经:1万亿元的全面降准来了,货币政策转

7月9日晚,一则重磅消息迅速引爆金融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此次“全面降准”与多数市场人士预期的“定向降准”相比,仍略显“意外”。作为今年第一次降准,央行这次大动作的目的是什么?货币政策转向了吗?麻辣财经带你一睹降准背后的信号。

稳健的货币政策导向未变,洪水不发

“这不仅出乎意料,而且也在意料之中。”周五晚,在听到央行全面降准的消息后,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发表评论。

预计,因为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提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综合融资成本平稳适度降低。 ”,提前释放了预期的管理信号。两天后,降准如期而至,这是靴子的预期落地。

出乎意料的原因是,在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仍在大幅上涨和欧美发达经济体通胀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央行并未采取“定向降准”方式。这在近年来很常见。整体降准幅度较大——除部分县级法人金融机构实施5%存款准备金率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普遍下调0.5个百分点,降准发布约 1% 的长期资金。万亿元。

要知道,上一次降准是在一年多以前。央行去年实施了3次降准,其中3月和4月主要是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都是“定向降准”。

近年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普遍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大规模放水刺激经济增长。这遭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批评,也给今年带来了通胀压力。我国始终坚持执行正常货币政策,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几个执行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那么,这次整体降准,是不是因为货币政策要变了?

很明显不是。 “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为应对疫情影响,人民银行将坚持执行正常的货币政策。 5月之后,强度逐渐恢复正常,今年上半年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时期。常态。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部分资金将用于金融机构归还到期的中期贷款工具(MLF),部分资金将用于金融机构在7月中下旬补税。高峰期造成的流动性缺口将增加金融机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将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不搞泛滥。

从央行表态来看,此次降准是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常规操作,既满足了当前市场流动性需求,也有利于优化金融机构资本结构,最终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因此,对于1万亿元降准,不必太“惊讶”,更不必“大惊小怪”。货币政策仍处于“稳”字头,方向不变。

“这次降准是有空间和必要的,不代表货币政策在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斌认为,从空间来看,7月9日公布的6月份物价数据显示,CPI和PPI同比增速双双回落。今年PPI高点已过,下半年物价总体可控,为降准开辟空间。同时,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仍处于合理水平。从必要性来看,降准将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债务成本。截至今年6月底,MLF余额为5.4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7月15日MLF余额为4000亿,到期后,部分降准释放的资金将被替代。降准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机构长期资金比重,优化资本结构,而且可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利于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企业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了适当的利率水平。

也有人担心,降准资金的释放可能会刺激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进而推动PPI大幅上涨。

“其实这种可能性很小。”据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分析,中国针对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采取综合措施,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回落。基建投资增速难见明显加速动能,需求侧增长潜力有限,叠加供给侧产能释放。下半年PPI增速将呈现见顶回落趋势。在当前监管部门提高预期和指引的背景下,降准对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提振作用的可能性不大。

意图降低综合社会融资成本,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上半年,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涨幅明显背离供需基本面。中下游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加大,部分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涨等经营困难。这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从一季度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但经济复苏不平衡,基础不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仍需继续保持对经济复苏的必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