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十年投资理财生涯回顾,从1万到100万

先声明一点,我不是靠掏空家里的六个钱包,早早在一线城市买房,从而实现资产大幅提升的。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工薪族,这十年来靠着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滚雪球似地把最初的1万元理财资金,变成现在的100万。(这100万是可以用来“钱生钱”的资金,不包括固定资产,保单价值等)

(1)“万元户”

2011年8月,在深圳的一间24人同住的群租房呆了半年后,省吃俭用的我总算攒了人生第1个1万元。虽然在学生时代,对“股票”、“基金”、“债券”之类的词儿也曾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实操过,总感到有些怵。当时互联网金融也不如现在普及,炒股或者买基金并不太便利,至少身边很少有人跟你聊股票和基金。不像现在的九零后聚个会,投资理财都能成为一种谈资。我当时拿着1万元的“巨款”,第一反应就是得让它增值,因为光是放在银行账户里吃那点活期利息肯定不行,跑不赢通胀啊!

2011年8月,刚荣升“万元户”的我走进了深圳地王大厦附近的招商银行。大堂经理听说我要存一年定期,就把我引到了柜台旁边的一个小姐姐那。身材颜值俱佳的小姐姐向我推荐一款财产保险类的理财产品,一年有4%的收益,如果出险还可以理赔。年少的我哪里抵得住这样的推销,最后1万块钱换回了一份保单。往后一年,我都在等到期日来临的那一天,还好,最后顺利拿到了1万零400元。

这也是我投资理财的第一阶段:银行时代。

2010~2013年,毕业后的头三年,只要有钱我都往银行存。当时的我钻研各种银行存钱套路,比如“十二存单法”、“零存整取”等等。靠着这种土办法,我得以在2013年末,存下20万元。头三年存下的这笔钱,对日后的资产增值至关重要。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工厂的年轻人工资其实不低,却存不下来钱?“,有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很多人一拿到工资,就会报复式地消费,各种嗨,觉得工作太苦,有了钱赶紧犒劳自己。所以往往打工七八年,也存不了什么钱,更别提后面的资产增值了。

(2)第1个50万

余额宝2013年6月13日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开始普及,身边的同事开始讨论起这款收益和流动性都比银行存款更好的理财产品。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把所有到期的银行存款,都转到了余额宝里。从此告别投资理财的银行时代,步入我投资理财的第二个阶段:基金时代。相信很多日后成为基民或股民的85后、90后,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习投资理财的。从货币基金开始,到债券型,股票型,混合型基金,ETF,指数基金等等。再进一步的,股票、期货、期权……

2014年初,IT出身的我当上了爸爸,不想再过996的生活,开始寻求转型。在学校时就对经济,金融这些东西比较感兴趣,但一知半解。所以想着能不能转到金融相关的行业,毕竟当时查了下深圳所有行业的收入排名,第一是金融业,第二是IT信息。自己IT出身,比较适合的就是金融科技行业了。由于定位明确,我很快找到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大客户销售,此后也一直从事这个行业。

2014年4月刚入职的时候,自己不会看股票行情图,不懂基金,不懂期货;更不懂什么是算法交易、量化交易等等。而我的工作就是要给各大金融机构,推销公司的各种金融科技产品。试用期那三个月,白天跟着老销售去给客户做路演。听着他们聊“市场中性策略”、“前复权后复权”、“事件驱动”……自己完全听不懂。此后上下班路上,晚上睡前,我都在疯狂恶补相关的产品和金融知识。好在2014年7月初,我顺利通过公司试用期考核,留了下来。

2014年7月22日,我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去拜访客户的地铁上,用手机买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型基金,买了三千元左右。2014-7-22至2014-7-31,8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涨了7.16%,而我买的那只基金涨了12%。在那之前只玩过银行存款和余额宝的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几天时间就赚了百分之十几的收益?!这个APP是不是个骗局啊?我二话不说就提交了基金赎回申请,几天后银行卡到账三千三百多块钱。没过多久我就知道,销售基金是需要牌照的,可以卖基金的公司名单,都可以在证监会官网上查到。这一点确认后,我把之前存下来的20万全部买了基金。

2014年8月1日~2015年6月15日,上证指数涨幅高达129.97%。那段时间,大家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坐等开盘”。股市造富神话一个接着一个的传来,讨论最多的是谁谁谁从几十万炒到了几百万,股票翻了多少倍,哪里可以N倍杠杆的配资……